光绪八年(1882年),属国朝鲜爆发“壬午兵变”,朝局动荡。时在天津的朝鲜大臣金允植乃求援于清廷,不久,丁汝昌、吴长庆、马建忠奉命东渡平乱,袁世凯也随军出征。这是袁世凯人生的又一大机遇。
吴长庆仓猝出发,军务非常繁忙,一切筹划都靠张謇,而张謇的得力助手则是年轻的袁世凯。袁世凯意识到,这是出人头地的大好时机,于是极力表现自己。他的职务是“前敌营务处”,主要负责军需供应和勘定行军的路线。清军抵达朝鲜马山浦后,吴长庆指令某营为先锋队,立即登陆。某营官表示士兵不习航海,多数晕船,请求稍缓。吴长庆大怒,下令将该营官撤职,派袁世凯代理。袁世凯奉命后,马上部署登陆,两小时内完全就绪。吴长庆当众大加夸奖。
当时,清军军纪很差,甫入朝境,奸污民女、抢掠财物之事屡发不止。袁世凯深觉可耻,自告奋勇担当整顿军纪的任务。吴长庆授他全权,并给令箭。有一次,张謇和吴长庆进驻行馆后,袁世凯来报告道:“现在有事须禀明大帅”。吴长庆道:“你说吧。”袁世凯向他禀报,自己所带军队之中有抢掠朝鲜村庄鱼肉鸡鸭蔬菜之事。袁世凯尚未说完,吴长庆冲他厉声道:“你为什么不严办?”袁世凯坦然回道:“我当时已请出令箭正法七人,现有七个首级在此呈验。”吴长庆为之一惊,感叹道:“真不愧为将门之子。”
不过,当时军中有人对袁世凯杀人媚上不满,作诗讽刺他道:“本是中州假秀才,中书借得不须猜,今朝大展经纶手,杀得人头七个来”。
“壬午兵变”起于大院君李罡应和明成王后闵氏(即闵妃)的政争,而清廷支持朝鲜高宗李熙,亦即支持他的王后闵氏,反对高宗生父大院君监国摄政。清军抵汉城城下,吴长庆、丁汝昌、马建忠入城拜访大院君,回营后摆下“鸿门宴”,专候大院君回拜。等大院君一来,袁世凯即将其卫队拦在门外,将他劫上马山浦军舰,押送回国【明博体育】,软禁于保定。之后,袁世凯持高宗李熙的国书敕平乱党,将阴谋作乱的日本人赶出境外。次日,袁世凯受到了高宗的设宴感谢。同时,吴长庆奏请朝廷升袁世凯为同知,随自己继续留驻汉城。
解决“壬午兵变”以后,高宗李熙鉴于旧式的朝鲜禁兵不可用,试图改练新军。他派来到中国,向清廷致谢,并商量善后事宜,其中有要求清廷派人练兵一事。清廷中掌握实权的李鸿章对此表示赞同,命令吴长庆筹划。就这样,吴长庆委派袁世凯办理编练朝鲜新军事宜。帮朝鲜练兵,袁世凯自是求之不得。袁世凯以英、德式操法编练出一支朝鲜禁卫军和一支朝鲜“镇抚军”,人数共五千。高宗来巡阅,见军容严整,不禁为之鼓掌。袁世凯这次练兵在朝鲜和中国反响都不小,高宗马上要登台拜帅,封他为全国陆军大统领,遭李鸿章反对而作罢。而清廷在甲午战败后,马上便想到派袁世凯在小站编练新军。可见,若无朝鲜之行,便无今后的北洋军,也便没有后来的大总统袁世凯。
(图注:汉城城门外,一队朝鲜士兵巡逻经过,一个日本浪人在慷慨激昂地演讲,其他浪人议论纷纷神情紧张,一旁的中国人与朝鲜人交头接耳讨论着时局。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,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,被迫向清朝乞援。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已至,东亚局势骤然紧张……(《小日报》))
光绪十年(1884年),吴长庆奉调回国,分出一半人马留驻朝鲜,交由袁世凯主持。朝鲜局势此时已更加扑朔迷离,官员明显分化为“保守”与“开化”两大派。“保守派”,掌握朝鲜实权,主张维持与清廷的传统关系,他们得到吴长庆、袁世凯的支持。“开化派”要求自上而下变革,使朝鲜“独立”、“开化”,企图依靠日本推翻“保守派”的统治。两派明争暗斗,矛盾重重。日本极力怂恿部分官吏,谋求脱离中国。袁世凯在写给李鸿章的信中一针见血:“朝鲜屏藩中国,实为门户关键,他族逼处,殊堪隐忧。”果然,是年十二月,开化党人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发动政变,入宫劫持高宗。日本领事竹添得讯,立即率日兵一百余人入宫布防。开化党人又矫诏杀害许多朝鲜官员,此即“甲申政变”。
袁世凯分析形势后认为:若任由乱贼将高宗劫往日本并另立新君,则朝鲜从此非我所有。既失朝鲜,自己的前途也就完了。更要紧的是,乱党依附日本,必然会断自己的后路,两路夹攻,以俘虏清朝官员而立其威风。因此【明博体育】,当前情势惟有破釜沉舟、背水一战。
袁世凯作出决定,不等向李鸿章请示,径自采取行动。他先照会日本领事竹添,说明入宫理由。竹添置之不理。袁世凯立即率清军一千余人闯入王宫。日军开枪射击【明博体育】,双方战事遂起。竹添寡不敌众,只得退出王宫,率领日兵使馆,狼狈逃回日本。开化党人挟持高宗逃往关帝庙避难【明博体育】,被清军捕获。袁世凯护送高宗回宫,保守派重新掌权。他的军事行动十分迅捷,副将或有异议,均被他严词驳回,大有名将风范。而后,袁世凯上书李鸿章,认为列强日后必染指朝鲜,并献计——不如趁朝鲜民心尚知感服,尽快向朝鲜派出监国,以正视听。
李鸿章接到袁世凯的报告,又惊又喜。喜的是袁世凯能随机应变,当机立断,但又担心得罪日本,问题严重,不易处理【明博体育】。李鸿章不愿引起日本误会,所以没有采纳这个建议。袁世凯无奈,干脆自作主张搬进朝鲜王宫,与高宗隔墙而居,又要求朝鲜各部大臣每日向自己汇报工作,服从自己的指挥,在实际上行使起“监国”职权。
日本方面致函清廷,指责袁世凯妄启衅端,无故攻击日军,伤害日商,烧毁日本使馆。李鸿章为了应付日本,一面电告袁世凯保持冷静【明博体育】,一面奏派吴大澄、续昌为钦差大臣,前往朝鲜查办他。钦差大臣抵达汉城,命令袁世凯率队回营,不得妄动,听候查办。
袁世凯以铁腕成功处置“甲申政变”,“开化派”,本想邀功请赏,没想到得罪日本,反招致各方面的指责,成为众矢之的,不仅升官成了泡影,连现在的位子都有倾覆的危险。在内外夹攻的处境中,袁世凯施展以屈求伸的策略,托故母病,请假获准,离开朝鲜回国。此后便到陈州“隐居”。这一招棋袁世凯多年后又用了一次,即隐居河南彰德,成为他谋夺天下的伏笔。此时,能看透袁世凯这步棋的,只有他的堂叔袁保龄。袁保龄对袁世凯成功摆脱困境,极为赞赏,感叹道:“这小子狡猾,远在我这痴叔之上啊。”
半年之后,袁世凯突然接到李鸿章的召唤。原来朝鲜局势不稳,李鸿章乃决定送大院君回国主政【明博体育】,压制闵妃集团的势力,以稳定朝鲜局势。由于闵妃集团反对大院君,李鸿章认为护送人选关系重大。他反复考虑的结果,选中的还是袁世凯。起初,袁世凯为提高身价,还打算托病不出。但当他得悉此事办妥,李鸿章拟保荐他为驻朝鲜商务委员时,赶紧启程北上。等袁世凯到天津来拜见时,李鸿章道:“如今就像演一台戏,台已落成,客已入座,就等你这个主角登场了。”袁世凯认为此行危险,提出让丁汝昌率军护送,李鸿章又道:“朝鲜人听说袁大将军来了,欢声雷动,谁敢抗命?你带一个水师小队登岸做引导就行了。”李鸿章对袁世凯的器重信任,由此可见一斑。
就这样,袁世凯护送大院君从天津出发。抵汉城后,袁世凯谒朝鲜国王高宗,面陈了一切。不过,大院君回国并没有达到李鸿章预期的效果,徒然引起闵妃集团的惶惑和愤懑。闵妃集团不但铲除了大院君的左右,并以高宗名义传谕文武百官,严禁与之往来或私通信件。袁世凯虽然多方调解,也无法缓和矛盾,只得离开朝鲜回国。
尽管差事办得并不完美,李鸿章还是对袁世凯更加器重,遂奏请任命他为驻朝商务委员,官居三品。很快,清廷正式任命袁世凯为“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”的全权代表,并以知府分发,尽先即补,俟补缺后以道员升用,加三品衔。李鸿章还致函高宗李熙,嘱他凡有大事,皆应咨询于袁世凯。此时的袁世凯,身份地位已更上层楼,在朝鲜实与“监国”无异。而这时【明博体育】,袁世凯年方二十六岁。
此时朝鲜的局势更加微妙,亲日之外,尚有亲俄集团,高宗便一度倒向俄国。袁世凯在朝鲜勉力维持中国的宗主国地位,他所采取的一切措施,都不脱离这个中心。比如到任之初,袁世凯故意显示其特殊地位,拒绝与各国公使同席会议,且遇事直入王宫,骄横专断,盛气凌人,处处以“上国”办事大臣自居。比较重要的事情,没有得到他的允许,朝鲜高宗很难实行,俨然成了太上皇。李鸿章目光如炬,认为安朝鲜者必袁世凯。为勉慰袁世凯,李鸿章还特地送他“血性忠诚,才识英敏,力持大局,独为其难”的十六字考语,并赏加二品官衔。
(图注:1894年日本借口朝鲜东学党起义,派遣军队入朝。6月16日大岛义昌少将率领混成旅团第一批部队在仁川登陆,到6月28日混成旅团第二批部队登陆【明博体育】,侵朝日军达到8000余人,比起驻朝清军已占绝对优势。图为日军在仁川登陆。(《伦敦新闻画报增刊》))
光绪十二年(1894年)的东学党起义,成为朝鲜局势的转折点。按照《天津条约》,中日两国出兵朝鲜应互相照会。为起义,中日两国军队同时登陆,党徒望风而靡,但日军就此驻扎不去。日军屯驻朝鲜,袁世凯的处境十分危险。袁世凯困于使署内,当时朝鲜已在日军的逼迫下自承为独立国。一切都无力挽回了,失望的袁世凯干脆托辞患病,躺倒不干,将政务交给唐绍仪,向李鸿章发电报要求回国。光绪十二年六月十五日,袁世凯奉令回国,易装悄然离开汉城,搭平远舰返回天津,从此结束了在朝鲜的生涯。六天后,日军即掳去高宗,拥大院君主政。又过两日,宣布不再进贡中国。不久,甲午战争爆发。清廷战败,朝鲜也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。袁世凯的官场人生,至此暂时告一段落。
【注】很多的野史秘闻都是不能公开介绍的,所以本人入驻公众号简介是炒股的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